12月15日,作家虹影执导的首部电影《月光武士》上映。影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发生在山城重庆的一段往事。
失去父亲的少年窦小明,与开小面馆的母亲相依为命。他爱上了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美丽护士秦佳惠,带着男孩成长中青春荷尔蒙的骚动和对异性的幻觉,念念不忘多年。少年发现护士被丈夫家暴,他发誓要做她的“月光武士”,一次次挺身而出,从此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作为擅长以女性的视角切入时代波澜的女作家,虹影此次在电影里用一个少年单纯无畏的守护串联起不同代际女性破碎的爱和梦想。个体的成长历程中,裹挟着一个城市的时代印记。
虹影1960年代出生于重庆,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私生女的身份,让她度过了不安与自卑交织的少年时光,并在很长的时间维度里影响着她的创作。1990年代初,虹影移居英国,开始在海外用华语写作,《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好儿女花》等作品相继问世。
《月光武士》故事最初的形态是虹影多年前发表的短篇小说,她在疫情肆虐被封控在英国家中的时间里,带着浓烈的乡愁将它扩写成了长篇,并改编成电影剧本。
虹影与电影缘分不浅,她的小说《上海王》和《上海之死》(娄烨执导《兰心大剧院》的原著)都曾被拍成电影,更多的小说也都卖出了影视改编的版权。拍电影这件事,在很多年前,对于作家们来说,是种时髦。而虹影直到浪潮退却之后,才下定决心拍一个和自己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故事。
以下是作家虹影的自述,关于她如何成为一名导演,或者,一个武士。
【自述】
“一个人的电影”,从剧本到宣发
大概十多年前,许多作家改道去拍电影,那时候我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这份冲动。当时有电影公司买了我5个小说的版权,老板托人来问我,愿不愿意自己导演,我说“No way”。
7年前,我写了一个主题为罗马的轻喜剧,卖出了改编权,但导演没时间拍。有一天他跟我说,虹影,你熟悉罗马,也熟悉中国,剧本又是你自己的,你应该自己把它拍出来。我们可以出一半钱,你再自己找一半。这一次,我动心了。
我是一个影像思维的人,写小说的时候就是如此。小时候,我常常跟着半盲的父亲,沿着电影里面那条街往下走,到快靠近江边的地方,他会坐下来,听江水和行船的声音。我总是坐在他身边陪着他。他听,我看,时间可以过去很久很久,那个画面是静止的长长的镜头。父亲的听觉很敏锐,可以通过船只开过激起的浪花声分别不同的型号,而我从那时起发现自己是一个 “定焦”的人。
再写一本小说,对我不会带来非常大的惊喜,但进入了电影这个新的领域,我觉得很期待。
决定要拍那部电影后,我自学了和电影相关的许多功课,几乎市面上能看到的电影书我都买来看,那个时候,家里是堆积如山有关电影制作的书。但那个项目还是在我投入了许多财力人力后不了了之。
后来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家乡重庆探班好友张一白的电影剧组,他说,你应该拍重庆。我的瘾又被勾起来。
经过三年疫情,我对很多事情的想法有了改变,加上生命走过大半个世纪,更珍惜自己体能状态还不错的时光。觉得趁着身体好,应该要让自己有更多可能性。对我来说,拍一部电影献给这个成就我的、我最爱的城市变成了当下生命阶段里非做不可的事,好像如果我不拍这个电影,生命都要停止了。所以我又一次投入进去,不计代价。
做导演是受罪、灾难、噩梦。我先生说,从我开始做导演,我们家的噩梦就开始了。它让人吃不下睡不着,但又充满了特别大的诱惑。拍电影对我来说,是“白月光”到“罂粟花”,曾经很遥远,高高挂在天上。到真的靠近她,就被她的美丽吸引得无法自拔,那种诱惑我承认自己无法抗拒。
我喜欢很多电影,有机会做导演的时候,我也埋了许多小小的致敬,比如《醉乡民谣》中的歌唱,比如昆汀对女性脚的爱好,比如杨德昌的定焦长镜头,比如韦斯·安德森的对称性构图,还有《水形物语》中的美术和色彩,甚至我还致敬希区柯克,在电影结尾中客串了一个没有人认识的“背影”……
从文本开始,电影的剧本改了50多次。整个过程从短篇开始,改剧本的过程中,发现它不够丰满。剧本是骨头,必须全部视觉化的体现,而小说是关于内心的。我需要通过写小说的路径试着分析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在长篇的写作过程里,各种各样的人会自己钻出来,这是我一贯写小说的经验。当所有人物都饱满地立起来,我才可以让他们再重新演绎自己的人生,可以说写长篇是我用自己最擅长和舒适的方式去揣摩人物的一种路径。
到选演员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的选择面是宽的。我认识非常多一线演员,但发现资金不够,同时没有做导演的经验也很难获得信任。很多作家做导演都是失败的,我能理解大家的难处和顾虑,所以后来就想我要挑“对的人”。
今天在电影工业里演员也被打上各种标签,按照我自己对人物的感受来选择,这个标准来得容易得多。无论是自带流量光环的左航,还是不被大众熟知的冯家妹、蔡珩,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的知名度,他们都是最合适的。
电影最贵的钱都花在了置景上,我还原了小时候记忆里的重庆的样子。电影里的街道、商店、医院,包括路面上绿色的苔藓都是我们自己铺的。专业的美术团队报价太高,我只能放弃。最后很多设计方案我自己出,请了北影厂美工老先生,带着做过电影的装修队一起帮我搭景。大部分服装,从重庆和成都的影视基地借,几件电影里主要的服装设计,包括面料,都是我亲自挑选。
做电影,会碰到各种人、各种事,包括耍滑头、捞好处,克扣经费的,于是我不放心,又成了“出纳”,带着一个会计,所有的费用进出,我自己上电脑操作。
整个做电影的过程里,我经历过很多可怕的时刻,后来最可怕的是,我的电影上映之前很多人告诉我,你这部电影马上就要面临下架。
朋友说,虹影,你的电影肯定是影院一日游。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我要在电影院里活两天,多一天我就满足了。
我的要求好低、好谦卑,我就是想看看中国电影的现状究竟是怎样。我不是这个行业里的人,虽然我的小说几乎每部都有人找来要拍电影。当我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进入这个行当时,我遇到很多我想不通的事,别人告诉我这是规则,但我觉得这些规则不合理,比如靠花钱砸排片,从上千万到几十万不等,对应着不同档次的排片;比如花钱自己买自己的预售,做数据做话题,有朋友花了几百万做宣发,最后因为没有排片空间不了了之,花的钱仅仅收获了几条短视频。
为了发这个电影,我见了差不多四十多个宣发团队,与从一线大厂到发小众片的发行公司一轮轮接洽,他们都愿意来发我的东西,有的愿意垫资来发,但我不愿意让别人来主导这个电影。我觉得自己在以一己之力挑战这套宣发的制度,现在中国所有的电影都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发,我天生反骨,偏不愿意。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拍一部电影,真的太苦了。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放进去,还要招来很多人的骂声。但这一次,我先一条道走到黑看看, “裸发”这个片子,它能不能凭自己的生命力在电影院里活上两天。
重新开始,成为自己的武士
我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常常被人欺负。很长一段时间,我擅长忍耐,因为知道自己的反击只会招来更严重的欺辱。我的“反击”都默默发生在心里。
《月光武士》是我的少女情怀。曾经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人可以来拯救我,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一个侠客一样去解救其他被欺负的孩子。于是我在作品里面想象出这么一个武士形象的存在,路见不平,行侠仗义。
这样的一种状态一直到我的18岁,我突然觉得自己不需要保护,也不想再管任何人,跟世界对立起来,充满了愤怒和怨恨。那时候,我只想自己保护自己,于是选择了离开。
但当我去到英国之后,对家乡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曾说要走得远远的,一辈子都不要回到这个地方。可是人在异乡,难改乡音,做梦都会回到童年的街道被烟雾缠绕的青石板路。
拍摄电影的时候,穿过那些氤氲缭绕的雾气,我更确定的地方是跟你的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都连在一起。当你慢慢认识一座城市,也是重新认识了自己。而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在时间里也被释然和原谅。
我去了那么多地方,发现我的心、我的胃、我的情感,都是在这里扎了根的。如果说它曾经是“罂粟花”,现在它就变成了“白月光”,有一种光照着的感觉,不自觉地就溢出很多爱。
如果现在让我写《饥饿的女儿》(1997年虹影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会是一部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命运真是很奇怪,它会在某一个时段让你写某一种书,曾经的我写不出《月光武士》,如今的我,再也写不出过去的那份“饥饿感”。 《饥饿的女儿》容纳的只是我个人少女的成长,《月光武士》是一种更包容、更坦然的重庆故事,用一种更大的爱勾勒出城市的肖像。
就像秦佳惠最后告诉窦小明的那样,她可以成为自己的武士,这也是我在自己人生中的体会。
每次来重庆,我都喜欢来看江。我发现江水跟着人的命运在流淌,当你自己是弱小的时候,你看着江水会觉得漂泊无依,随波逐流;当你自己变得强大,你又会觉得江水奔涌是那么有力量,好像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在成为母亲之后,我对这个世界建立起重新的看法,陪伴一个幼小纯洁的生命长大的过程,就让我重新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我有一种自己可以“重新开始”的感觉。在我的幼年,我怀疑一切,想要毁灭一切,我是一个绝望、愤怒的女儿,而现在,我是一个特别宽容的母亲。
纯爱与长情,在今天也是一种先锋
小小的红衣武士遇到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小女孩,他带她去看一片花海,小女孩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这条线索藏在电影里,不仅仅是一个童话,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无论是对这座城市,还有对其中人的生活。历史的伤痛隐在了纯情的故事的后面,除了男女主角之间和家人之间的守护,几条隐藏的线索同样紧扣主题。
包括秦佳惠跟钢哥的情感,如今看来扭曲不可理解,但是建立在特殊的年代背景之下,如果没有钢哥,她们一家人都活不下来。钢哥曾经是她最早的一个“月光武士”。还有离别前夕,无言秦父送给窦母的那双鞋子里,包含了厚重的万语千言,他们同样是对方的武士,守护过漫长的岁月时光,面对历史和不公,吞下委屈,宠辱不惊。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主演左航的眼睛。我选择这双眼睛,去看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女性,有人长情坚韧,有的隐忍忧愁,有的泼辣奋发,有的感性自主,有的非常传统,有的是充满现代性。虽然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讲述的还是女性。
我知道今天这个时代,纯爱变成了一个好像有些羞耻的事情,年轻人根本不谈恋爱,也不想结婚生小孩。男女之间互相利用,彼此之间充满了算计和利益交换。像电影里这样,跨越20多年,愿意付出一生守候等待的情感好像在今天已经不可能存在。这是现实,可真是这样,世界就到了一个特别危险的时候。如果是有人可以清醒过来,可以喜欢这样的电影,它是不是就像一个“漫长的季节”一样的,你回过头去看一看,想一下,我们都是从那边走过来的。
文学和电影其实是同样的一种功能,它应该唤起人们内心潜在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让你去想象那些高于现实的不可能的存在。
有人说我曾经很先锋,如果20年前和我谈这些,我自己都会笑自己,但现在我觉得太及时了。纯真和长情,在今天,反而也是一种“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