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保与张培忠)
午后忽接朱又可兄转来讣告:“著名文学评论家周政保,因病于5月7日17时30分在北京家中离世,享年77岁。”震惊,犹疑。因为就在5月4日,姑娘俩还专程去看望邵阿姨和周伯伯,他们一起做饭、吃饭,十分开心,中间还与我们通了视频,周老师状态挺好,我们都很欣慰。没想到突然这样。
我当即拨通邵大姐的手机,大姐边哭边说,昨天中午还好好的,还拿酸奶给政保吃,没想到昨天下午就突然不行了……我愕然、痛惜,眼泪禁不住地流下来,劝大姐节哀保重,大姐止住哭,坚定地说,女儿在美国,下午还要办事,她会坚强的。邵南燕大姐与周政保老师因文学而相知相守,特别是周老师晚年得重病,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邵大姐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无微不至,令人感动!
(周政保著《非虚构叙述状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著名作家周涛说周政保“是有政治头脑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安排自己人生道路的人”,这是惺惺相惜,也是知人之论。周政保老师是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第一个提出新军旅文学、第一个充分肯定《浮躁》、第一个提出“非虚构文学”;他也是在文学上给予我许多教导的恩师,他为我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作序,介织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我的创作与研究,在长达35年的交往中,那将会是今后撰写的漫长而温暖的人生故事。
在这里,以我们初次见面的这则日记,缅怀我的兄长和恩师周政保老师——
“1990年6月18日,乌鲁木齐。10时30分乘8路公共汽车到新疆军区,11时15分到政治部创作室找周政保老师。创作室姓李的一位同志接待我,明白我的来意后,即打电话给周老师,之后就带我到周老师家。
1时30分到周政保老师家。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把我迎进屋里,我作了自我介绍之后,他便给我倒了一杯茶,很随和地聊天,毫无大作家的架子。不久,有人来敲门,进来一个不高的人,周老师说:“这是唐栋。”真是无巧不成书。
(1990年在新疆。张培忠与周政保、唐栋合影)
他们两位都知道我是雷铎的朋友,十分热情,谈得很投机。唐老师也是一个很和蔼的人。
征得周老师、唐老师的同意,我请李同志帮忙,为我们合影留念。这个意见刚提出来,两位老师都满口答应。看看时间差不多,我正想走,唐老师说,不要走,已经安排好吃饭的地方了。他们很善意地留我吃饭,我也就不再推辞。唐老师还说,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就要招待嘛。
两位老师均送书给我。周老师给的是《小说世界的一角》《诗的感悟与理解》;唐老师送我的是《雪岛》,还有《大漠草青青》。
1时20分到军区招待所,两位老师请我吃饭,十分热情,令我感动。
饭后,唐老师去探望朋友,我和周老师回他的家,又谈了好久关于文坛的情况。为不耽误周老师的时间,我就告辞。没想到周老师亲自送我到8路车站,顶着大毒日头,更叫我不知怎样感激才好。直等到8路车来,送我上车,周政保老师才离去。”
我为周政保老师撰一挽联:
政通人和深耕世界一角,
保境安民洞察战争目光。
《小说世界的一角》《战争目光》分别是周老师的两本著作,开头是贯首“政保”,以此怀念周老师。周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