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徐冰谈《蜻蜓之眼》:全国摄像头都为我工作

时间:2017-08-24 05:10:36  作者:  来源:雅昌艺术网  
导读:2017年08月18日 2017年8月12日,由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导演,诗人翟永明、导演张憾依编剧的《蜻蜓之眼》,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荣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       《蜻..
2017年08月18日    
 
 

2017年8月12日,由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导演,诗人翟永明、导演张憾依编剧的《蜻蜓之眼》,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荣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

《蜻蜓之眼》海报,本片由著名诗人,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得主翟永明担任编剧兼制片。金马奖最佳剪辑得主、法国剪辑师马修(MatthieuLaclau)担任剪辑兼制片。新媒体艺术家张文超为联合剪辑。李丹枫担任音效指导。半野喜弘担任原创音乐。张撼依为联合编剧。

《蜻蜓之眼》主创人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Matthieu Laclau、翟永明、徐冰、张文超

洛迦诺电影节《蜻蜓之眼》首映式现场

2017年8月12日,由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导演,诗人翟永明、导演张憾依编剧的《蜻蜓之眼》,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荣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

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是瑞士举办的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属于世界四大A类电影节之一,在世界影坛上也是历史较长的国际电影节之一,被誉为“美学最先锋电影节”、“欧洲电影节中的王子”。

洛迦诺电影节《蜻蜓之眼》新闻发布会现场

洛迦诺电影节《蜻蜓之眼》新闻发布会现场

徐冰的电影《蜻蜓之眼》是摄影史上首部没有摄影师,又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影片将长达10000小时的监控画面,剪辑成了一部81分钟的具有情节冲击力的影片,讲述了女孩蜻蜓与技术男柯凡之间奇异的情感故事。影片通过现实生活中隐藏的危机和超出人类逻辑范围的事件,揭示了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

艺术家徐冰在洛迦诺电影节

导演徐冰与剪辑师Matthieu Laclau在洛迦诺电影节

这部完全用监控录像剪辑而成的电影,把监控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了演员,无疑成为今年洛迦诺影评人热议的焦点。

西班牙第一大报《世界》发文称:“徐冰用他挑选出的这些影像的粗砺度震撼了我们,他的剪辑精湛无比,尽管用它们来形成一段叙述略显拙感,但它同时又展示出令人嫉妒的精细,特别是在那些指引我们反省和沉思的时刻:从个人在这个暴力的、不体面的世界的身份和沉重感,到作为整体的邪恶的边界”。

美国媒体《银幕》的评论是:“《蜻蜓之眼》冷静得让人不适,充斥着不安,但又富有诗意”;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官方杂志Pradolive评价此片:“这部影片迫使观众去怀疑对真实的定义”。

《蜻蜓之眼》截图

用10000小时监控录像戏仿一部电影

2013年,徐冰偶然间在电视的法制节目上看到了监控画面,就被其特殊的魅力所感染,“被拍摄对象的不意识之下的真实感,以及画面视角和构图的特殊。我说的这种特殊,是由于这些画面完全不是从传统的摄影构图美学为出发点,而是从设置摄像头的明确目的——即是尽可能大范围地囊括信息于画面。从而提供给我们的镜头感是极其新奇而不是概念的。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可以用这些监控影像戏仿一部电影,讲述一个故事,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徐冰就开始行动,他托朋友、保安或者电视台的人,搜寻来了一些监控影像的资料。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是成立的,他专门挑选了一段医院停车场的监控影像,试着给里面的情景和人物活动编造故事。通过试验,他确定只要有足够的监控画面,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电影。

但当时的监控影像很难获取,即使得到,也只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没办法,这个项目就暂停了。直到2015年,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开始在公共网络平台上大量出现,并且有几个专门的网站直接即时连线着监控摄像头,这样徐冰才重启了这个项目。

《蜻蜓之眼》截图

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安置了20台计算机,时刻不停地下载监控录像,同时他开始试图编写一个故事,因为从没有接触过编剧这件事,就专门请了张憾依和翟永明来编写剧本。“一开始比较明确的是写一个整容的故事,主要是因为要解释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没有固定的形象的问题,整容可以不断的改变样子,好像可以弥补这个缺失。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技术难度的问题。”

但是电影的制作过程还是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我们写了监狱里的戏,以为监狱里应该有很多监控的录像,结果根本就找不到,所以整个监狱的戏都删掉了,直接出个字幕‘三年后’……”编剧翟永明谈到。

“有时候是写了,但是画面里口型对不上,又只能重新写,或是用旁白的方式。有的时候你需要很长一段对话,但是这个场景就这么长,没法说更多,所以又需要根据它来来回调整对白。”

即使有这么多困难,徐冰仍然相信,“一定是有一个缝隙是可以走过去的,而你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全用上,一点都不浪费”,就一定可以完成这部所有人都觉得无法完成的影片。

《蜻蜓之眼》截图

艺术有可能的工作方法:全国的摄像头都在为我工作

而对于整部影片的创作,徐冰与Tony的一段对谈非常有意思:

Tony:在整部电影里,蜻蜓和柯凡的感情关系都没有实现圆满。你最开始就想讲这样一个故事吗?还是说这个故事是在你收集视频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出来的?

徐冰:这部电影由于制作手法的特殊性,所以在故事发展与影像材料之间是不断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发现的过程。从搜集素材开始,到编写故事,又发现新素材,再改变故事。这几年我们的团队在下载和查阅大量监控影像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国甚至世界现场的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对人与周边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化过程,同时也是对“真实边界”认知的过程。

监控影像可以几百个小时什么都不说,冷静地吓人,也可以瞬间发生超出人类逻辑范畴的情形。这些影像不断改变和打击着我们已有的知识范畴,甚至说它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观。因为,经常会出现我们的认识无法判断与解释的现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而今天,这些奇异的现象就会因为监控影像的坚守而被记录在案。如果今人能把这些客观的影像留给后人(但目前是自动被删除的),那将是不得了的。

《蜻蜓之眼》截图

Tony:这部影片是表现主义(expressionistic)还是现实主义(realistic)?

徐冰:对这部电影的解释,表现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概念都是被动的。首先,这是一部虚构的故事片,带有寓言的性质和诗剧的性质,这部分非常具有表现主义的性质。但是这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又都是真实发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电影比任何的realistic都realistic,它是一个最现实主义或者说最真实主义的电影。它不断模糊着我们的旧有概念以及对真实界限的判断能力。

Tony:影片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与预想不同的发展或变化?

徐冰:随着技术手段与材料的变化,这必然导致电影的制作与预想中的不同。比如,为这个电影所提供素材的变化,因为这些材料都是在随时发生的,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室与中国的现场,或说世界现场随时发生的状况是同步的,是不分工作室内与工作室外的。我们的摄影师等于是分布到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24小时为我们提供着精彩的画面。工作室有接近20台电脑,根据需要随时搜取和下载素材。比如影片中需要一个雨夜山路上有一辆车开过,我们先做的事情就是查天气预报,获知某处今夜有雨,我们就把频道锁定在我们事先了解的一个画面上,等待着下雨。第二天早上来查看是否真的有一辆车在雨夜里从这条路上开过。

另外的一种变化是团队人员的心理的变化。在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团队的人出门都很小心,因为我们看了太多的监控影像之后,严重感觉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个人无从把握。

与社会现场的同步,使制作这部电影的工作方法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大摄影棚,我们没有一位摄影师,但是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都是我们的摄影师。我总说我们的工作方法有点像uber打车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没有一辆车,但是全城的车都在为它工作。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与当代文明和人类技术进展相匹配的工作方法。(注:内容截取自《关于影片<蜻蜓之眼>——徐冰与Tony的对谈》一文,略删改)

对于徐冰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电影的工作方法。我们没有一个摄影师团队,但是全中国的监控摄像头,只要放到网络上,都在为我工作。这是与当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法,也是今天艺术有可能的工作方法。”

《蜻蜓之眼》截图

徐冰喜欢用无意义的碎片制造虚幻的事实

徐冰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蜻蜓之眼》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创作,但与他之前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我总喜欢用那些本无意义的碎片,认真地制造出一个巨大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又是虚幻的。”

三十年前,徐冰用自创的成千上万的“伪汉字”书写了一部《天书》;然后又用收集来的图像符号、emoji这类公用标识写成的一本谁都能读懂的书——《地书》。《背后的故事》系列,虽然表面上看是一副典雅的中国山水画,但事实上这是艺术家用身边不起眼的废料来调节空间中的光而显现的。

《蜻蜓之眼》也沿袭了这样的创作思路,“它使用一个人人可与之联结的简单、传统甚至略有浅白的故事作为表面,就如其‘地书’中的emoji叙事,用普世的语言与年轻人们的浪潮最前沿沟通,它是一个艺术家处理自身与所处的时代关系的苦心孤诣。” 资深影评人深焦DeepFocus这样评道。

据悉,《蜻蜓之眼》这部完全由监控视频剪辑完成的电影,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在国际各大电影节及艺术展上亮相。

《蜻蜓之眼》主创人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Matthieu Laclau、徐冰、翟永明、张文超

附主创人员简历:

艺术家徐冰在洛迦诺电影节

徐冰,导演。

1955年生于中国重庆。1981年获得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央美院美术学硕士学位。1990年移居美国, 2007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2015年辞去副院长职务,专心创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

徐冰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曾参加过45届、51届、和56届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

1999年由于他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MacArthur Award)。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由于他的作品致力于推广文化间的相互包容年被授予美国国务院颁发的2014年度艺术勋章,同年四月他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授予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教授称号。

编剧、诗人翟永明在洛迦诺电影节

翟永明,制片,原创编剧。

诗人,作家,电影《24城记》编剧之一。2012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 2012年获第三十一屆美国北加州图书奖翻译类图书奖。

监控电影的特殊,使它的编剧工作,开始于传统电影编剧结束之时。由于影像素材的限制,此前写完、改好的剧本、情节,许多都用不上。剧本的精彩,无法被“采样”样本的饱满度加以承载。经过多次与剪辑工作的磨合,只能采取剧本“倒扣”素材的方式,很像艺术家制作雕塑作品的过程:剧本成为骨架—堆积素材—剪辑—根据剪辑改变情节—配音—根据配音增删台词。来回斟酌、反复修改、推进剪辑、完成影片。这是与传统电影不同甚至相反的一种工作方法,充满艰难、实验和挑战。

剪辑师Matthieu LACLAU在洛迦诺电影节

马修,制片,剪辑。

马修是来自法国的剪辑师,自2008年起长居北京。作为贾樟柯的御用剪辑师,他曾以《天注定》荣获2013年金马奖最佳剪辑、以《山河故人》荣获2017年美国Chlotrudis独立电影节最佳剪辑。

在《蜻蜓之眼》中,马修在叙事、电影语言、声音设计等方面极尽所能。他最大的挑战是利用上万小时监控录像中提取的素材讲述一个原创故事。第一次担任联合制片人工作的马修不仅精心挑选了大部分主创人员,并且参与了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

张撼依,原创编剧。

张撼依曾担任电影《枝繁叶茂》导演、编剧。《蜻蜓之眼》的编剧工作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创作体验,因为这部电影是由大量的真实的监控素材所组成的。在写作剧本时,要考虑到监控素材的特殊性,并且要在大量的监控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剧本工作,这种创作方式似乎打乱了传统电影制作的次序,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

李丹枫,音效。

李丹枫以音效工程师、音效编辑师和混音师的身份参与了近40部电影的制作,其中包括金熊奖最佳影片《白日焰火》(刁亦男执导)、2017年柏林电影节入围动画长片《好极了》(刘健执导)以及Walter Salles执导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

由于监控录像素材的特殊性,李丹枫需要从零开始制作所有声轨。声音对《蜻蜓之眼》的叙事有着关键作用,补全了图像无法展示的部分,最困难的是如何把纯原创背景音和对白融入到画面中去,使声音和图像合二为一。他同时也负责了配音的选角和录制。

艺术家、剪辑师张文超在洛迦诺电影节

张文超,剪辑。

作为一名艺术家,张文超的作品围绕新技术环境下的个体经验、感知,及当下媒介环境中的叙事模式;主要创作动态影像和装置。在《蜻蜓之眼》中参与剪辑的工作,在他看来,这个项目绝非常规电影,是介于电影、大数据之间的一种混合形态,反应了一种当下的技术视角。在工作中需要对大量监控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断尝试素材之间的配合关系与可能性,思路随时在客观与主观之间转换,这也是最大的挑战所在。大部分时间里,他成为了一个数据过滤器,同时也是故事的组织者,他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模拟观者在故事中的心理结构来布局素材。

半野喜弘,音乐。

半野喜弘是享誉国际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电影原声、管弦乐曲、电子乐。他不受种类限制的创作风格让他在音乐界独树一帜。

他的代表作包括侯孝贤执导的《海上花》、贾樟柯执导的《站台》、《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最近他发布了首部电影长片《雨にゆれる女》。

在《蜻蜓之眼》中,他首次尝试电子乐并与中国演唱家肖玛合作完成片尾曲《眨眼之间》。


关键词: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站长
Powered by Pacificarts Info Code © 2013-10 Pacificarts Inf
Copyright@http://pacificarts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