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走向更纯粹的艺术——简论陈可之绘画艺术

时间:2016-01-30 05:25:48  作者:  来源:  
导读:走向更纯粹的艺术     ——简论陈可之绘画艺术     川沙2011926   陈可之是我多年的朋友,在我的印象中,对于绘画艺术,他注重现实、人生、自然的关注,在题材的选择上富有历史意识和悲悯情怀。   他的一系列成名作品,如:1987年创作的《冬..
走向更纯粹的艺术

    ——简论陈可之绘画艺术

    川沙2011926

  陈可之是我多年的朋友,在我的印象中,对于绘画艺术,他注重现实、人生、自然的关注,在题材的选择上富有历史意识和悲悯情怀。

  他的一系列成名作品,如:1987年创作的《冬日晨曦》(曾获中国美协首届油画展金奖),《东方之子》(1990年收藏于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长江魂--三峡纤夫》(获2000年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历史画巨作《重庆大轰炸1938--1943》(2003年由他担任主创人,获日本和平组织颁发的“和平贡献奖”)等。以及近十年来,他锺情于长江三峡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题材的创作。无不显示着他此前作品的旨意。

  此次,他来到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画展,十余年后重逢,让我由衷地激动和高兴。他的作品有油画、国画和书法,从情感和艺术手法上,都贯穿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在作品中的融汇,是一次很有艺术特色的展览。从他带来的作品中,我感到他的画风和主题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主题思想开始朝人本和自然靠拢。

  很多年没有见到可之的原作,现在,呈现在眼前的他的这批作品,让我感到犹如一缕清泉,流入心田,我想,这些作品,对于观众,爱好者和藏家来说,是一次极有情趣的视觉享受,对于藏家而言,更是一次珍贵的博物馆级别的收藏机会,为什么说是博物馆级别的呢,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美国的林肯艺术中心、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等等博物馆外,还有香港、日本和中国大量的藏家收藏他的作品,所以,我说,他的作品是博物馆级的。他的作品被中国文化部的《艺术市场》杂志评为2010年艺术市场“最受关注人物”。



    在他的国画人体《石作莲花》、《阳光雨露》和《野谷山泉》中,他用西洋画的观察方法,把人物的线条,体感和质感真切地体现了出来,但又不失中国传统的笔墨风范,用国画笔墨的水绩表现女性肌肤的润泽和光感,用焦墨皴法体现自然的苍劲与阳刚,同时以一个油画家对视觉空间的审美,把柔美的人体与自然的空间结合得新颖和谐,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虽然他是一个油画家,但他承传了家学的渊源。他的祖父辈都是搞中文书法的,所以,他自幼对中国画的笔墨和书法艺术都有过长久的研习。这样的背景就使得他在今天得以用中国画的笔墨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生活的情感,创造出具有西洋画特点的中国画,形成一种新颖的风貌。这点,在他的书法上也有所体现,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搞书法,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不是照搬和咀嚼前人的东西。在我看来,他的书法具有结合多种字体的风格,即,既具有隶书,又有篆书,甚至还有汉简的影子,在他的书法中,将这些都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了笔墨中。

  在他的油画艺术中,通常,读他的油画作品,都是以场面宏大卓显绘画功力的严谨绘画著称,近年来,他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写意的成分,这与它吸收中国画的写意风格、风采和韵味,吸取这方面的营养分不开。

  比如《山青水秀》这幅作品,画面的主体人物表现十分细腻,不消说,这是西洋绘画的手法,然而,背景所贯穿的的中国绘画的水墨山水气息,背景上风格的简洁和概括,浓烈的水墨味,将中国画的水墨气息跃然与画面,形成一幅简洁与细腻、中西技法和风格有机融合的油画作品。将中西绘画的简洁与精致完美有机地表现在了一幅油画中,让作品显得耐看、有嚼头,或者说,回味无穷。背景似国画般气韵生动,其中人物又细腻精致传神,显然,这是一幅以油画表现中国意境的具有创新和突破的佳作。它既有中国绘画的的传统精神,又凸现着西洋绘画的精髓。

  在这次画展的作品中,我感觉到,在题材的选择上,他从过往的宏大的历史题材,甚至是政治题材,转向了对人性和自然的尊重和贴近,或者说,他由经历过的跌宕人生的启迪,转向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

    

   这次展出的作品,显现对生命的歌颂,其中强烈的东方符号显得不言而喻,画面的旗袍、蜀绣、桃花、牡丹、荷花、汉阙,这些,都深刻表现出画家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他寻求在繁杂的利益社会没有的或缺失的东西,画面外显出画家内心在涤荡着人间的污浊,这是画家心中的桃花源,是对自然生命的感悟,这些,都使得他让艺术走向更加纯粹和纯洁。

  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我从事过诗歌、小说和剧本的创作,我从1991年前往英国至今,几乎一直居住在英国和加拿大,对于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无论从技法和题材的差异和融合,自有一些看法和观念,从文学的角度,在我看来,法国的克劳德·西蒙将绘画艺术引入他的小说创作,以致于我看出,好莱坞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KBE,1946年-),在他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Ryan1998)里,相当多的战争场面完全逼真地“再现”了西蒙小说《弗兰德公路》里军队溃退景象的画面描写。中国翻译家林秀清将西蒙的小说称之为“诗画结合的小说”。我相信,西蒙的作品增进了我本身就对绘画艺术天然的好感觉。以致于我在小说创作上,一段时间过多的沉醉于场景的描写,很久都改不了这个显然不合适的毛病。在小说上,西蒙的手法是实验性的,但是,在诗歌和散文上,这是一个可以进行实验的领域。在我的部分诗歌、甚至散文里,将这个特点带进去了。此点,在可之的这批作品中,除了中国画的抽象和西方古典油画的细腻和具象有机的结合外,他的作品的画面,更飘逸着一种诗意,这种诗意是画家内心的外化,就是说,在我看来,他的画面,是在写心情,这点,在18世纪俄罗斯大师列维坦的作品中,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在我看来,可之这次展出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诗与画的玄妙结合,他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表达了西蒙的意思。

  西方宗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由平视开头,缓慢转向仰视、又再回到平视而思索的东西。1990年代在英国,特别是伦敦和苏格兰首俯爱丁堡(Edinburgh)这两座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城市,我时常到很多天主教堂里去感觉、欣赏、观察、研究西方的宗教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说到底就是研究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根源。我认为,人类文化的根源集中体现在宗教文化里。

  可之的创作题材基本上都根植于中国大陆,以前,他的画展主要是在日本、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从此前的画风到今天画风的转变,他的画风开始向人性和自然的风格转变和回归,在我看来,对于他而言,确属不易和艰难,这和他这些年的自我修行有关,也还要感谢今天中国社会的开放。

  可之幼年受渊源家学的熏陶,自幼研习书法,七八岁在家乡就很知名,是一个自然天成的画家。创作中,挥洒自如,从容不迫,毫无匠气,是他的特点。十多年前,我们时常讨论“还差一点”这样对于离艺术大师作品有差距的作品,“还差一点”是指天分,是很难和努力有关的那一点,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这样的说法好像很“不像话”,很不“无产阶级”,然而,我们在早年的关于绘画作品、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讨论中,确实是这样地去鉴别和感受着很多所谓的“大师”的作品的。

关键词: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站长
Powered by Pacificarts Info Code © 2013-10 Pacificarts Inf
Copyright@http://pacificarts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