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国家话剧院话剧《生死场》观感

时间:2017-04-03 02:19:32  作者:浣溪绮怀   来源:文艺生活周刊   
导读:摄影:谢宇80年前的一个寒夜里,鲁迅先生在上海闸北的家中书房里读完了萧红女士于一年前写就的《生死场》,评价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发生在那片黑土地上、那些曾经活过的人们身上的故事,是整个民族的浓重缩影。《生死场》,..
  

《生死场》剧照6(摄影:谢宇)摄影:谢宇

80年前的一个寒夜里,鲁迅先生在上海闸北的家中书房里读完了萧红女士于一年前写就的《生死场》,评价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发生在那片黑土地上、那些曾经活过的人们身上的故事,是整个民族的浓重缩影。《生死场》,跨越16载光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姗姗而来,用深沉和力量重塑经典。以雪夜产子的"出生"开篇,以破釜沉舟的"送死"结尾,中间是人生、民族和家国,充满沉重而巨大的力量。

其实《生死场》这部小说写的形式比较散,人物的刻画往往蕴含在叙事和写景之中,如何把他们凝练出来而又不失原著精髓是很有挑战性的。话剧《生死场》增减了角色,重新整合了人物关系,使其间有更多的交集和关联,在保留人物性格特色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了情节,更适合话剧舞台表演。成功的改编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抓住了原著灵魂,准确而丰富,可谓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难能可贵。

剧中以三对夫妇和一位东家之间的命运牵连为主线,生、老、病、死,命运钩沉,生命之脆弱,如草芥蝼蚁,而生命之顽强,又如蒲苇磐石。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粗砺而顽强,死去,悲惨而悄然。剧中村民反复咏唱的生老病死歌,粗砺而悲伤,生死之间无奈的轮回,长期生活在困顿穷苦中的中国农民,对周围甚至对自身的生命都习惯了漠然视之,出生与死亡、诞生与消逝,他们都无法真实而深切地感受和被触动,仿佛生活在冰冷茫然的无尽黑夜之中。然而,人终究为人,人的血性、人的愤怒,虽然被压制,但从未消失。日寇入侵,即使这样苟延残喘、奄奄一息的生活也要被摧毁,就像打破这漫漫长夜的刺耳号角,这些残躯败体里的孱弱灵魂被唤醒,存在于民族骨子里的坚强和抗争力量终于爆发出来,穿过漫长黑夜迎来黎明破晓。
《生死场》剧照2(摄影:柴美林)摄影:柴美林

英雄夫妇—赵三和王婆

韩童生老师饰演的农民赵三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赵三是英雄,是年轻人心甘情愿追随的三哥,是二里半口中念念叨叨的"胆子大",是王婆幸福的双眼中崇拜的"高高儿的、做的事儿像天那么大"的英雄。可惜英雄气短,赵三的英雄梦随着二爷的到来还没捂热就破灭了。他下跪求饶,在狱中的悲观绝望、失魂落魄,被二爷赎出后感激涕零,但在二爷身死后又暗地里幸灾乐祸,完全颠覆了"英雄"形象。他对将死王婆的惧怕和冷漠,对金枝的责备和嫌弃,尤其是亲手杀死成业和金枝的孩子,暴露了他性格里冷酷残暴的一面。

可以说赵三身上体现了人性的矛盾,既勇敢又胆怯,既自大又自卑,既可怜又可恨,直到最后金枝在他怀里惨死,他心中的血性和英雄之气终于被真正激发出来,即使老迈也要加入到抗日队伍中。赵三在这条英雄之路上走了太久,也错了太久,所幸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他最想成为的真正的英雄。韩老师的表演非常投入,不顾年事已高,所有动作都做到极致,剧中一些亲密戏份和民间低俗小调也是毫不避讳,鲜活地塑造了角色,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生死场》剧照1(摄影:柴美林)摄影:柴美林

王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原著中着墨较多的人物之一,也是话剧《生死场》里我最喜欢、最佩服的角色。萧红现在几乎已经可以和张爱玲齐名,是民国女作家中的佼佼者。但即使这样,在她们的人生经历中,始终无法摆脱性别的束缚和男性对她们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不知道萧红在塑造王婆这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把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叛灌注其中。从王婆身上我先是看到了她把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赵三这个她认为顶天立地的男人身上,所以她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并为之感到幸福,这从她和赵三的那场夫妻追逐欢爱、把胡子的枪交给赵三以及以为赵三杀了二爷时换上一身红衣表达喜悦中都不难看出。然而,任何人把自我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没有独立的自我都注定是要幻灭的。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与赵三在狱中得知获救后洋洋自得的窃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婆独自黯然神伤饮酒服毒,我理解王婆的主动求死是对信念破灭的绝望,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殉难。就像她死前喃喃而说的"明明是一块铁,怎么就成了一滩泥了呢",是的,她想不通,理想主义者王婆想不通、无法承认和相信,所以只能选择死亡。王婆身上兼具理想主义者对信念的坚持,经过磨练后也有了现实主义者的冷静和勇敢,她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下女性独立自我意识的觉醒,她活成了真正的英雄!罗曼•罗兰说"世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王婆的顽强、坚韧和勇气都证明了她是个真正的英雄主义者。

无奈的弱者—二里半和麻面婆

这对夫妻从结合开始就备受冷眼和指责,这里面有二里半的生理缺陷、有他们未婚先孕的伤风败俗、也有他们的懦弱可欺。农村封建礼教的偏见和蜚短流长造成了他们的悲剧。长期被歧视和偏见打击、压制的弱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连自己都对这样的行为认同并服从,终究只能是无奈可怜的弱者。把自身强大的希冀寄托在虎狼身上必然招致更大的悲剧。只有自我意志的觉醒才能找到勇气和力量,全剧结尾时二里半那句"我去赶死了,你们要好好活着!",太震撼!一如书里最后那个把最爱的老山羊托付给赵三而孤身上路、消失在山岗上的二里半,终于摆脱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不公和虐待,活成了大写的人!
《生死场》剧照 摄影:谢宇-26摄影:谢宇

倪老师本身是个气场很强大的人,二里半这样懦弱畏缩的形象与他本人相去甚远。与韩童生老师张扬外放、淋漓尽致的表演要求不同,二里半这个人物的分寸很难拿捏,演不好就有刻意装弱的嫌疑。倪老师从形体、动作、语言和表情上将角色塑造的很成功,真实、自然、流畅,看到最后已经让人忘了他原本那张冷酷而不怒自威的脸。二里半的经典形象就是站着佝偻瘸腿,坐着双手触地、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把这个人物的胆怯、卑微表现的十分令人信服。有个细节,特别感慨。剧中二里半被麻面婆和成业逼着去提亲时说"你们就坑我吧!",这话在王婆去世、金枝回村的那场戏里赵三也说了,那场戏其实倪老师就是瑟缩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努力降低存在感的背景一样的作用,但我注意到赵三说这话时,二里半突然抬起头望向他、然后又迅速低下头埋在膝间。倪老师这样细节处的表演太令人佩服,即使不是自己的主场,也关注台上主角的一举一动,作出恰当的反应,细腻而及时,不愧是戏骨级大神。
《生死场》剧照2(摄影:谢宇)摄影:谢宇

小说里赵三和二里半其实并无太多交集,剧中通过改编,丰富了其各自的性格,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他们其实分别代表了中国农民身上局限性的两端:冲动狭隘和懦弱麻木。韩童生老师和倪大红老师的精彩表演,使这两个人物在灵魂上有了碰撞和交集,他们形成对比的同时也是对方的镜子。震憾于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看到的不是演员,而是一个个鲜活饱满的角色,每一个都那么真实、自然,充满热血激情和内在张力,恰到好处,时时刻刻、分分钟钟都是戏!太震憾!难以言说的感动!

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将农民囿于土地,保守的封建社会伦理又将他们困于礼教,长期贫穷困苦的生活将他们折磨的麻木而冷漠,已经习以为常,就像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的"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然而,国难当头,亲人们的眼泪、鲜血和悲鸣如闪电、如惊雷,唤起了在铁屋子里沉睡的行将入死的人们,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长久被压抑的悲愤和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它将引领我们冲破长夜的黑暗走向黎明。


关键词: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站长
Powered by Pacificarts Info Code © 2013-10 Pacificarts Inf
Copyright@http://pacificarts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